我喜歡讀食物和記憶有關的文字。
最早看飲食作家韓良憶的散文集〈青春食堂〉,寫青春記憶中的味覺往事,童年第一次看到薑餅屋的驚奇,
國中時最愛淋上酸梅汁的剉冰,大學時法國男友愛吃的羊角麵包和咖啡牛奶,弟弟親手做的cheesecake,少女時代和姊姊分享的餛飩湯。
讀到〈廚房裡的音樂會〉,驚嘆紅酒燉牛肉聽布拉姆斯的慢板樂章,熬橙汁橄欖沙拉醬聽民謠吉他,
煮義大利麵,用The Beatles當背景音樂,遙想村上春樹的書中的孤寂,邊煮菜邊聽音樂,原來做菜吃飯可以那麼美好。
《好吃不過家常菜 :韓良憶的廚房手帖 》裡有50道她家中餐桌上經年累月出現的飯菜,
除了小時候常吃父系江浙滋味,像雪菜炒毛豆百頁,蒼蠅頭,麻婆豆腐,爛糊白菜肉絲,農曆年必食十香菜,醃篤鮮湯。
台南阿嬤味道的三層肉加蒜頭、蔭油和米酒小火慢燉成滷肉的蒜頭滷肉,絞肉加剁碎的花瓜的蒸肉餅,
空心菜燙熟後,拌豬油蒜頭醬油,清香的草葉味,霎時襲向整個口腔,那也是離鄉時、對家最深的遙望。
父親的菠菜,也是外婆口中的波稜菜,以蒜頭快炒就好吃。春天的白蘆筍,夏天的瓠瓜和竹筍。
買到新鮮小卷用南歐風的辣椒蒜油來煮,荷蘭籍丈夫說:「好像tapas。」
韓良憶說,烹調家常菜,並非為了炫技或證明自己有多麼能幹,單純只想端出從小吃到大的一些菜,
還有在歐洲生活時嘗到的美味,與人分享,更希望能將這些好味道留下來。
在自序中提到,約200年前,法國美食家布里亞.薩瓦蘭寫下傳頌至今的名句:「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可以說出你是誰。」
從一個人或一戶人家餐桌上的菜,往往就看得出其人或那一家人的文化和社會背景。
不論世事再怎麼出乎意料又不可測,盤中的一條魚始終是一條魚,料理檯上的一方豆腐不會變成一塊牛肉,
她始終慶幸自己能夠擁有家常的日子,更喜歡以一道道家常菜,讚頌普通生活的美好。
《好吃不過家常菜》以一年12個月,寫四時節氣、食材身世,也帶入廚事祕訣,透過料理,尋回記憶中的重要食光,爬梳其中甜蜜與酸澀。
好吃不過家常菜 :韓良憶的廚房手帖
作者 : 韓良憶
出版社 : 今周刊出版 : , 大和書報總經銷,
出版年 : 2020/08/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