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9日 星期四

瘂弦回憶錄

 


年少迷讀三毛文章,把她已出版的書,每一本都找來讀,在《鬧學記》收錄了《楊柳青青》——詩人瘂弦的故事。
描寫詩人瘂弦,當時是聯合副刊主編的故事,他17歲時解放軍進城,就在進城那一天,跟著學校南遷離家。
母親徹夜做了油餅讓他帶在路上吃,少年和那麼同學在一起,愛面子怕被笑,不肯拿,頭也不回跟同學們就此離家,
那知道這一別就是一生再也不曾見到面。
80~90年代,兩岸剛開放時,這樣哭斷腸、悔恨一生的時代悲劇故事非常多。
退休多年移民加拿大的瘂弦,出了90歲人生的《瘂弦回憶錄》,第一章開篇〈雙村記〉,
先以《樂府詩集》(十五從軍征)「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穀,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點出自己因戰亂離家40多年,返鄉已經是老人,鄉人無一舊識,父母至親都不在的悲涼人生故事。
〈雙村記〉是他在河南南陽童年至17歲的生活時光。
他說,開藥房會製作眼藥的外公很希望有子學醫傳衣缽,母親阿姨舅舅會抓藥,沒學會醫術,
寄望他學醫,但他愛吃甜,只喜歡偷吃外公藥房的甘草。
胖胖的外婆最喜歡他幫她抓癢,還會抱著他唱童謠。
夜燈下母親趕工刺繡,他肚子餓了,母親就用上鞋的長針戳了很多花生仁,在油燈上烤了給他吃,
因為燈油是芝麻油,烤出來的花生特別香。
過年節時把鞭炮拴在風箏的尾巴上,放上去之前就把鞭炮點燃……。
元宵節小孩去別人家門墩兒上偷「燈盞兒」;那是用麵粉做成碗,倒點香油,插根麥桿點著火,
讓小孩偷走,躲在門坎,把油倒掉,吃那麵碗。
替神明慶生,兩村請戲班子唱戲打對台,逛廟會看拉洋片,婦女洗衣如何擣衣讓衣服漿挺。
土匪猖獗,村莊組民兵買槍炮防禦,他的祖父分場收租時,被土匪殺害。
他遭遇過旱魃災荒,瘟疫繼之以蝗災,慌亂年頭盜賊橫行,深夜淒涼的羊角聲,
狗叫聲讓他:「一直到現在,半夜聽到狗叫聲,我都會害怕。」
第二章〈從軍記〉1948年宛西會戰,11月4日南陽被共產黨占領,學校老師帶領學生跟隨部隊轉進,
當時父親告訴他「你先走,我們家賣田賣地之後去找你」,
母親送別時把油餅放瘂弦背包,他嫌麻煩還對母親發脾氣,訣別時連頭都沒有回,沒想到竟是永別。
描述千里跋涉,入夜找地方歇腳,學生往往三五成群地去敲老百姓家的門:請求留宿一晚,管我們吃一頓飯。
不管吃什麼,紅薯也行,芋頭也行。老百姓一般都能給下點麵條、煮點稀飯吃。
用這樣的辦法,我們一直走、一直走,從河南走到湖北。
途中,瘂弦收到父親託人捎來的襪子和鞋,襪子裡包著「很快就要來見面」的家書,事實卻是再也見不到面。
學生白天走,夜裡也走,晴天走,雪雨交加之日也走,其辛酸慘烈不是承平世代的人能想像。
由於政府的賑濟米糧停發,他們陷於半飢餓狀態,逛街看到「陸軍訓練司令孫立人」的招兵告示,有血性、有志氣的青年到台灣去。
去吃了一頓飽飯,因而跟著部隊就來了台灣。
《創世紀》是一本詩刊,是張默、洛夫與瘂弦創辦,一直到現在。這章有許多文壇故事,
提到的軍中作家,是極為珍貴的文學史料,像洛夫、商禽、瘂弦、管管、張默……在那時代,撐起半個詩壇。
《瘂弦回憶錄》是一部刻繪時代的巨著,瘂弦17歲為避內戰隨學校流亡,自此永別父母,離別家鄉,
途中從軍來台,由小兵歷練力求上進,讀後讓人久久難以釋懷的亂世浮生錄生命故事。
90歲的他談起寫回憶錄的初衷:「不是我重要,是我認識的人重要;不是我偉大,是我所經歷的時代偉大。」





《瘂弦回憶錄》書摘
●我父親曾說過:「如果有一天我不教書了,我會讀讀書、寫寫文章,另外,要在我娃念書的學校對面,開個小文具店或者擺個賣文具的攤子,
賣筆墨紙硯,以此維持生活。我的小孩下課後走到對面就是家了。」
●我和大女兒小米在當年勞改營的廢墟前跪下來……我把從一九四八年離家後的種種情形對著荒野向父親訴說了一番。
我相信他老人家知道我去了台灣……他知道他七十七歲的老兒子來接他了……他跟著他的明庭和明庭的女兒走了,
翻山越嶺,一路走到河南南陽楊莊營老家,跟他在家鄉餓死的老伴我娘相會。臨走時,我從荒地上取了一撮土,
又到磚窯旁撿了一塊磚頭碎片。回到楊莊營後,堂弟和堂妹同我一起去我母親墳前祭拜,在墳上安放了青海帶回來的泥土和破磚。
●大半年下來,共演了七十多場(按:《國父傳》)……演員太累了,劇務特別在劇場旁邊給我安排了一個小房間睡午覺,
我還在門上貼了一張條子,上書「午覺中,請勿打擾」,署名是「孫文」。
●管管和我各有各的「風格」。他牛仔褲、紮馬尾,穿著打扮狀似嬉皮,我穿西裝、打領帶(必要時),一臉的「小確幸」,很沒意思的一個人。
●空軍的名作家還有高陽。……我編「聯副」時,在我辦公室給他放一張桌子,他是唯一一個在「聯副」辦公室有桌子的編外人員。
他沒有業務,我給他弄張桌子是讓他寫稿——寫歷史小說供「聯副」連載,要不然交稿的時候根本找不到他——稿子要上機器了,
十萬火急,他的文章還不來。假如高陽的小說連載停一天,報社一大早所有的電話都會響個不停,讀者質問為什麼沒有高陽的連載。
但他多半時間是趴在桌子上面打瞌睡,寧願耗到最後,稿子裡夾張一百塊的鈔票,給排字工人消氣兒。每天搞這個事兒。
●人對於悲劇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抗戰八年的離亂後,見面都要抱頭痛哭,何況幾十年不見面?正所謂戰爭損壞的不僅是人類的屋頂,
更造成心靈的傷殘。我認為我們經歷的悲劇超出了人類的負荷極限。
●有一天散步時,商禽說:聽說人死後,要回到世間尋找收回他的腳印。我深信不疑,
心想:如果將來真有收腳印那天,恐怕左營留下的腳印最多。這麼想著,步子就踏得更重一點,免得找的時候找不到了。



瘂弦回憶錄 (平裝)
作者:瘂弦(口述) 辛上邪(整理)  
出版社:洪範  
出版日期:2022/03/25



附錄  三毛/《楊柳青青》——詩人瘂弦的故事

要說的是——老家本在河南南陽城外四十里  爺爺半生趕驢車  爹爹做了莊稼郎

三代單傳得一子  我娘長齊報天恩 那家園 白露前後看早麥 小麥青青大麥黃  總記得

老娘紡紗明月光 放下娃兒急急忙忙做鞋幫  忘不了老爹天方亮喝便上耕 晌午打罷東偶又西桑

辛苦苦 巴到日落上了炕  計算算今秋能拿幾個洋  再想想   到了下年好歹加蓋兩間房

苦盼盼  娃兒長大討個媳婦兒好興旺  捨不得小子細肩把鋤扛  只期望省城念書好風光

小子上學堂爹娘向著師傅打躬屈膝淚滂滂

孩兒燈下琅書聲  喜得爹娘睡不沉  寒冬上炕讓暖被

炎夏鋪席打扇備涼床   只求娃兒不災不病寫字忙  爹娘白湯粗饃也是香

小子十六作文章  村里人人面容光  看信代書把人拉 那今世秀才便是他

休道爹娘做牛做馬費了學錢不管用  只盼來年似錦前程祭祖告天耀門宗

那年兵荒馬亂方才起  唬得爹娘心惶惶 小子不及定親家 慌慌張張打發他

說起同學結伴走  老娘漏夜趕行裝  厚厚褲子肥肥襪  密密鞋幫打成雙 不言不語切切縫

油燈點到五更蒙 老爹牆角挖出現大洋  老娘縫進貼身內衣裳  

小子不知離別傷  怨怪爹娘瞎張忙 只想青春結伴遠 那知骨肉緣盡箭在弦

才聽得更雞鳴叫天方亮 就來了同學扣窗啟程嚷  三五小子意氣佳 不見爹娘亂發一夜翻蘆花

門前呼喚聲聲到 灶上油餅急急烙 油膩膩 粗紙包著遞上來 氣呼呼

孩兒不耐伸手接 老娘擦眼硬塞餅 哽說趁熱路上帶了行 推推拉拉幾番拗

餅散一地沾白霜 娘撿油餅方抬頭 孩兒已經大步走

娘呼兒可不能餓 人影已在柳樹大橋頭  娘追帶號扶樹望 孩兒身影已渺茫

那柳樹——秋盡冬正來 寒鴉驚飛漫天嘩 爹娘哭喚聲不聞 三十年大江南北 離亂聲訊終斷絕

南陽城外老爹死也沒瞑目 睜眼不語去向黃泉路

孤零老娘視茫茫日日扶牆門前苦張望 樹青一年娘淚千漣 我兒不死我兒不死

只看那青青楊柳樹 我兒必不死 我兒在他鄉

那一年村人討木要柴燒 老娘抱住楊柳腰只道這是我兒心肝命

誰搶我拿命來拚村人上前拖又說 老娘跪地不停把頭磕

那——一——年樹砍倒娘去了 死前掙扎一哽咽叫聲——「我兒」眼閉了

江湖煙雨又十年他方孩兒得鄉訊 只告你爹你娘早去了

爹死薄棺尚一副 娘去門板白布蒙了土中是一場

楊柳青青 楊柳青青 南陽城外四十里小麥青青大麥黃 昔日一枕黃粱夢

今朝乍醒兒女忽成行 養兒方知父母恩

雲天渺渺何處奔 眼前油餅落滿地 耳邊哭聲震天淘

悔不當初體娘心 而今思起——眼不乾 淚成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